- (0)

浙江省永康市花街鎮雙溪村離縣城15里,距金華80里。南接塘頭應、潘宅,西臨尚仁、花街,北有尚裘、油坑?,F有農戶428戶,人口1017人,村域面積12萬多平方米,有耕地680畝,山林4000余畝。1956年稱聯星社,1958年稱雙溪生產隊,1961年稱雙溪大隊,1983年改今名。轄泉塘、尚應2個自然村,村名因泉塘、尚應兩村有石臼溪、尚應溪兩條溪流合流而名。雙溪,這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地名。
泉塘,村里有上、中、下三口泉,一口塘,有泉有塘故稱泉塘,古代“湶”同“泉”是通用的,這在一些老式家具上還能見到這字,1999年9月出版的村志就寫“湶塘村志”?!队揽悼h地名志》中稱“塘里有泉水,因名泉塘,村以塘名”,這也是一種說法。泉塘村后有一陡峭垅坡稱壟,壟下有一活泉清澈甘冽,泉涌不息,流經村北稍平處形成一寬大水面清幽見底稱上泉。由北至南一溝渠或明或隱貫穿村莊,至村莊邊緣又成一池稱中泉。至村中有一大水塘稱菱角塘,水漾清波,古樟遮天蔽日,村婦成群木槌聲聲,笑聲朗朗。離大水塘不遠有徐氏宗祠,內有兩眼水井,水雖不深,可水量充沛,從未干涸,稱下泉。泉塘村因“三泉一塘”而靈動,隨處一框就是一幅山水、村落、農夫、村婦入鏡的山水畫。
泉塘的建村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五崗塘村徐無欲曾孫友龍遍訪永康,見此處四面環山,以石為屏,好似荷花盛開,南有前山,背有皇尖山,左有麥磨崗延伸至后龍山落脈,右有伏虎山雄踞。左右山腳各有一溪環繞,流水潺潺合匯于南,水源充沛,荒無人煙,遂從五崗塘村析居于此。
尚應,村民姓應,建村于同宗應氏村落塘頭應村上方,故名尚應,上與尚音同。但在當地,許多人叫“小應”,這應該是永康話叫白了。尚應的建村相對比較遲些,由娛塘(即今塘頭應村)應氏于明嘉靖年間分居于泉塘村東。一直以來,泉塘村莊比尚應村莊大,但現在已經聯接在一起了。
其實,雙溪村還有一個消失不算久遠的小村莊并入。1958年,浙江砩礦進入花街礦區開釆螢石礦,從原330國道旁花街村開通了至礦區的簡易公路途經雙溪,開采皇尖山螢石礦,皇尖山下的主姓潘的皇尖下村遷移并入了雙溪村。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雙溪村大多農戶以開采殘礦和經營螢石為業,村民經濟收入大幅提高,村中建起了大批樓房,村民率先一步過上富足的生活,當時曾被冠以“小香港”美稱,1997年水泥公路就從倪宅村接到了雙溪村,并建成環村水泥路。
徐氏宗祠建在菱角塘下方出水口不遠,始建何時無記載,據古匾紀年推斷應為清乾隆年間,至光緒三十年(1904),已現頹傾之勢,現存建筑修于1927年至1928年,計所費1700余塊銀元。宗祠三進五開間,一為門樓,二是中廳,三是后進。清一色石柱抬梁式結構,占地500余平方米。內懸敘倫堂、進士、殿學士、樵國大夫等匾額。廳柱刻有聯對“錫姓本嬴而徐東海家聲以舊,發祥由婺而永湶塘德澤維新”,道出了徐氏淵源與泉塘勝境。徐姓有著悠長的歷史,出自黃帝軒轅氏次子昌意之子顓頊帝的第九世孫,伯益的次子若木,夏啟賜封他到東海之濱徐國為王,即今以安徽泗縣為中心的山東省西南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東北部一帶,以國為姓即姓徐,都錫土邳州(今蘇北徐州)。徐國第五代國君徐豹,因世封徐國君,“食邑東海”,有墓在山東郯城北,人稱“豹公墩”,號稱“中華徐氏始祖陵”,漢代后的郡望就是東???。泉塘居民多以徐姓,始于金華浪石,又從永康五崗塘析居,為北宋皇祐五年(1053)進士,政和殿學士徐無黨之弟,嘉祐二年(1057)進士,青光祿大夫徐無欲一支,可謂宏脈名門望族之后裔。
宗祠左首不遠處原有坐北朝南三開間花廳,分家堂、廳堂。大門從三間門樓(俗稱前明堂)正中進出。穿過門樓是一大天井。中廳寬敞明亮,古色古香,莊嚴肅穆,氣勢恢宏,正中懸掛祖宗像,是族中祭祀、議事、婚喪嫁娶等重大活動之所。正廳后面構有川堂,牛腿瑞獸、花雕構件,十分精美。年少時記得里面曾住20多戶人家,還有一爿集體代銷店。在等級森嚴的古代,花廳須有功名者方能建造,可如今花廳已蕩然無存,只留諾大一空地留與后人遐想。
村東建有應氏“太婆祠堂”,這是尚應應氏一個精神領地。祠堂二進抬梁式結構,高大的柱子,粗壯的冬瓜大梁,頗顯財力。太婆祠堂正名叫睦卅公祠。應氏睦卅公年少時家住娛塘應上畈,因家貧小小年紀就挑起了家庭重擔。有一天,他推著手推車到泉塘換索粉干,見一家門前竹轎上坐著一小女孩,胖嘟嘟的小臉蛋上一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水靈靈的,一張小嘴的嘴角微微上揚,兩根小辮子像兩支小羊角翹著,處處透著機靈,甚是可愛。這少年隨口贊道:“這小細囡真汪吾(方言“漂亮”的意思)了!”誰知話音剛落,這小姑娘應聲道:“亨汪吾么,納(方言“給”的意思)嗯(方言“你”的意思)當內家(方言“妻子”的意思)呢!”少年一愣,微笑無語推著車子離開了。十年后,青年睦卅公來到泉塘村徐家做幫工。無巧不成書,東家竟是早年換索粉干時遇到過的伶俐的小細囡儂家。當年的小姑娘如今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徐家獨女,家境殷實,薄有田產,但缺少勞力,長年需要幫工,睦卅公便在徐家安頓下來。睦卅公能干勤快,東家看在眼里,加之時間一長也與徐姑娘互生情愫,不久就在徐家招婿了。不幸的是睦卅公早歿,徐氏太婆一邊辛勞持家,一邊領養未長大的孩子,彌歷艱辛。后來,徐氏太婆為感念睦卅公的恩情和天湊的姻緣,傾其所有建了睦卅公祠。睦卅公祠因徐氏太婆所建,后世也稱之為太婆祠堂。
除了古跡,雙溪還留有一些漸行漸遠的時代印記。在大廳旁邊有一座上世紀70年代初建造的大會堂,墻體全由塊石壘就,大門頭上一顆大紅五角星,下書“雙溪會堂”四個大字。當時物資匱乏,勤勞智慧的雙溪人用鋼釬、磅錘、手車就近取材一塊一塊壘砌而成。石塊壘成的還有一座原生產隊的糧倉。近些年,雙溪村對老大會堂進行了翻修,建成了雙溪文化禮堂,糧倉也改成了文化講堂,同時,村里在村南兩溪合水處建成了雙馨公園,在后山建成了鈺錦公園。禮堂、講堂、公園,成了當今村民文化娛樂休閑的活動中心。
雙溪村文化底蘊深厚,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上世紀90年代前村里還有鑼鼓班,業余劇團。有婺劇傳統劇目40余本,折子戲20多出,名盛一時,多次到義烏、武義、宣平等地演出獲得好評。最為著名的是泉塘的“走馬燈”,它可是永康一絕,每到元宵燈節,各地紛紛前來邀請,前往助興。
走馬燈主要道具是“車”。車四周,車頂都裝有五顏六色、鮮艷華麗的花燈,雙層結構,工藝精湛。車上有八匹馬燈,馬燈有四座花燈,燈上插令旗,扎鮮花,裝扮靚麗。車前裝飾有乘車人的假肢,圍上裙,似乘車狀。車內扮相漂亮的姑娘以足代輪,背著車架行走。車架四周懸掛彩布及地遮蓋住雙腿,后有一車夫扮相滑稽。兩人協作,隨著鑼鼓缽有節奏的響起,一似坐,一似推,呈行車狀。走馬燈的隊伍浩浩蕩蕩,遠看燈渠如行云流水,蔚為壯觀。若隊伍來到寬闊處,還要車花燈陣,陣法多變,千燈穿梭。燈陣歇演中間還要唱馬燈調,有《孟姜女尋夫》《十月懷胎》《洗菜歌》等鬧熱非常,很是好看。
走馬燈多為兒童扮演,有身體前后各扎半匹馬,馬頭、馬尾各點上一燈,腰圍馬裙擋住下身,馬鈴叮當似策馬揚鞭,威風凜凜。成人扮演的則高舉令旗,迎風招展。旗似蜈蚣,旗中間金紙貼有各種元宵佳聯,旗兩端各懸一盞花燈,還有鑼鼓缽伴奏及五光十色的火樹映襯。
由于有“走馬燈”表演藝術,泉塘村的“迎燈”也是很有名的。每年的正月十一,泉塘村就開始迎燈,熱鬧起來。燈頭也很獨特,為雙層木雕的亭臺樓閣,每層飛檐流角上掛滿花燈,中間圍坐著神像。橋身多時100余橋,少則60多橋,都是你家一橋,我家二橋,他家三橋,這樣拼接起來的。當然也有遇上有喜事的儂家出若干橋的,如徐家生囝,一碼出10橋,燈板稱大栗燈。
雙溪村的自然景觀也不少。村西北約4里有一陡峭高崗橫亙,崗頂植被茂密如蓋,崗體巖石突兀,陡峭如壁,巖壁南有一石洞如石臼側置,故稱之為石臼洞。由此以洞得名,衍生出石臼崗、石臼畈、石臼溪、石臼塘、石臼廟等地名。石臼廟(俗稱石臼殿)就建在石臼洞前的小殿崗之上,崗腳建有山門,進入山門行走一段山路(現在已經是水泥路,可以開車至殿前),再沿臺階攀爬而上,只見林木蔥郁,怪石嶙峋,石臼廟崇閣巍峨,古境清幽。站在廟宇之上,憑欄俯瞰石臼塘水庫(也叫勝利水庫,建成于1977年,庫容37萬方,灌溉面積達1500畝),猶如一顆碩大翠綠的明珠鑲嵌于小殿崗與麥磨崗之間。
石臼塘水庫大壩下方后巖壁下有一龍潭,形似圓桶,潭壁呈螺旋狀垂直往下,深不見底,潭水清澈幽藍。據老一輩人說,龍潭與相距20里外的桐琴天井潭相通,有人把礱糠撒入潭中,一會兒會從桐琴天井潭流出,桐琴水鴨啄食礱糠,可以游至龍潭。相傳龍潭原來有龍居住,每逢天晴久旱,各地村民都要身著盛裝抬著龍頭至龍潭焚香祈雨,很是靈驗,也有虔誠村民將泥鰍、黃鱔、鯉魚、鱉等往龍潭放生還愿。有一年,該龍騰云駕霧,前往東海探親,為顯示排場,往返途中呼風喚雨,毀壞了許多村舍莊稼,有些村民被弄得無家可歸,顆粒無收,一怒之下將一死白狗投入龍潭。該龍心生厭惡,即卷起龍風暴雨逃走,村民再一次遭受災難,但從此留下了清幽的潭水,潺潺的雙溪,寧靜豐饒的山水田園。
照片拍攝:方伶俐
周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