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記者 呂高攀 應柳依 徐敏
義利并舉,務實創新。40多年來,永康的民營企業家憑著這股精神,走遍千山萬水、吃遍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一步步“打”下了“七都一城”8塊國字號金字招牌,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春天的故事”。而今,數萬家民營企業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角力爭鋒,在新時代最前沿向全世界展示著永康風采。
民營企業撐起永康經濟發展的脊梁
“強項在工業,特色在五金,優勢在民營,活力在市場,后勁在科技?!焙唵?5個字,完整概括了永康市經濟的發展格局。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職期間,分別于2003年6月和2006年6月兩次來永調研,為永康市把脈定向、擘畫藍圖,提出永康要打造“中國乃至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自然稟賦匱乏的永康,不缺少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的精神。改革開放號角吹響后,永康民營經濟開始迅速發展,成為永康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1982年,時任金華地委書記厲德馨到古山鎮墁塘村考察時指出:“墁塘村的經驗,是農村致富奔小康的經驗,值得大大提倡?!林贰且粭l改革之路、富裕之路、文明之路?!贝撕?,墁塘經驗不斷深化推廣,民營企業像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出來,為接下來永康市工業經濟發展完成了市場意識培養、資本積累和人才儲備。
此后,民營經濟成為永康經濟的“突破口”和“重頭戲”。1993年召開的第一次私營企業代表會議提出了“多輪驅動,多業并舉”的策略,改變永康市民營企業“小規模、散布局、低效益”的格局,“抓聯合、提技改、保重點、引人才、拓外向”的策略進一步加快了民營經濟的發展步伐。電動工具、休閑運動器械、保溫杯、防盜門等一個個產業先后被引入永康,一波波的浪潮經濟不斷沉淀積累,逐漸形成了永康市五金產業雄厚的底蘊,鑄就產業集群優勢,完成了從傳統五金產業到現代經濟體系的華麗嬗變。
塊狀經濟的壯大也帶動了產業輻射能力的提高。以在外永商為支點,一張面向全國的五金網絡快速鋪開,永康五金產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乃至全球各地,進一步提升“五金之都”的品牌效應。
截至目前,永康市擁有市場主體12.4萬戶、企業4.5萬家、規上工業企業959家、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153家、上市公司4家,擁有智能門(鎖)、保溫杯壺、電動工具等8條具有競爭力的標志性產業鏈。永康市先后獲得中國五金之都、中國門都、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等“七都一城”8塊國字號招牌,連續7次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2019年,永康市位列全國“電商百強縣”榜單第3位、全國創新百強縣第9位。
如今,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永康制造業發展的主體力量和創業創新領域的活躍力量,是“永康工業經濟的底色”。民營企業創造了全市70%以上的生產總值、6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外貿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成為永康工業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和突出優勢。
民營企業扛起永康社會責任的擔當
任何企業存在于社會之中,都是社會的企業。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近年來,永康市民營企業家在注重企業發展的同時,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取得了優異成績,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永康市民營企業家傾情回報社會的案例數不勝數:步陽千萬公益基金、群升億元公益慈善基金、星月百萬助教基金等基金相繼成立,一批批民營企業家主動加入慈善捐助隊伍,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和教育事業。面對臺風“黑格比”帶來的重創,在外永商自發捐款400余萬元,用于受災地區重建。一些民營企業家牽頭組建千喜救援隊、先鋒救援隊等民間救援隊伍,隨時待命響應不時之需。
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形成共識:一方面通過完善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推進文化建設,激發企業的內在活力;另一方面,積極組建人民調解委員會,規范調處程序,著力將工傷等勞動糾紛化解在企業內部,努力實現矛盾不出企,促進勞動關系平安和諧。一些民營企業家接受市法院立案前委派和立案后委托,采用“調解+救助”的模式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搭起了群眾與法院之間的“連心橋”,使百姓更有獲得感。
永康市民營企業還紛紛建立起功能齊全的活動區域,推出各類競技賽事、文娛活動,不斷豐富員工的業余生活。一些民營企業為員工子女開辦公益暑期班,讓“小候鳥”得以健康成長。還有一些民營企業提出“培養和成長”的人才觀,兼顧企業發展、員工成材、政府育才等多方利益。
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也有效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在開展生產經營和實施建設項目方面,民營企業家充分評估能源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在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方面,他們積極開展節能、節水、節地改造,大力發展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以及余熱、余壓的綜合處理和循環利用,實施清潔生產,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在依法做好污染減排工作方面,他們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設備和工藝,自覺做到達標排放。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當前,永康市的民營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已經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