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記者 李夢楚
近年來,永康市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今年以來,永康市又以創建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為契機,以“六大行動”為抓手,加快發展高效生態特色精品農業,開創農業綠色發展新局面。
全省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暨化肥定額制工作推進現場會在永康市召開
農業綠色發展行動:提質擴面做優做強
近年來,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農業綠色生產,加強農業突出環境問題治理,強化農業資源保護,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夯實農業綠色發展基礎。
目前,我市已累計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1.5萬畝,被評為省第三屆“河姆渡杯”糧食生產先進縣、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縣,唐先葡萄生姜特色農業強鎮躋身第三批省級特色農業強鎮。此外,我市還通過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農展會、方山柿文化旅游節、舜芋文化旅游節、紅富士葡萄節、紅糖文化旅游節等農事節慶活動,打響我市農產品品牌。
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我市積極申請創建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市農業農村局第一時間召開動員大會,成立了以局長趙斌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將《農業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分解到位、責任到人,要求圍繞農業、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田環境、綠色經濟等方面開展“六大行動”,高質量完成創建任務。
今年以來,我市提質擴面,在前期成功創建2個省級、5個金華市級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基礎上,又創建了4個金華市級農業綠色發展示范區,為成功創建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再加碼。
高標準農田
種植業綠色發展行動:“肥藥兩制”全省領先
眼下正值草莓上市之際,在西竹園蔬菜基地,農戶孔棟梁熟練地打開“農安永康”APP,使用藍牙打印機打印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碼,粘貼在外包裝上。消費者掃一掃二維碼,就能查詢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施肥、用藥、檢測等信息。
今年以來,像這樣的追溯碼,全市730家農業主體已打印了2.2萬余張,市級以上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示范性家庭農場都實現肥藥使用全程可追溯。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還實施了單季水稻定額一基一追、單季水稻機械側深施肥、水肥一體化+葡萄“大樹冠”栽培、稻漁綜合種養等化肥減量增效新模式。同時,該局對永康舜芋等8種主要作物實行化肥、有機肥“雙定額”管理,對超定額施用的紅色預警對象開展個性化指導。各農業主體回收農廢,還可折價換肥、換現金,實現閉環管理。
此前,《永康市探索“肥藥全程管理一件事”追溯體系 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在《浙江政務信息(專報)》上刊登,得到副省長彭佳學的批示肯定。11月,在省農業博覽會上,我市“浙樣施”智慧施肥平臺在數字“三農”展館精彩亮相,受到多位省領導及省農業農村廳領導的高度稱贊。
農戶采摘茶葉
畜牧業綠色發展行動:美麗牧場全域覆蓋
一說到畜牧業,人們腦海中的印象總與“豬欄屋”“臟、亂、差、臭”相聯,忍不住想要逃離。如今可以摒棄偏見了。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以美麗生態牧場建設和特色產業培育為抓手,全面提升我市現代畜牧業發展水平。廣闊的麗州大地上“花園式”的美麗牧場已越來越多了。
市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畜牧農機發展中心主任方巖錄介紹:“從前,全市低小散養殖戶多達800多家。2014年,我市啟動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專項行動,低小散養殖戶陸續退出養殖業,保留養殖場減少到86家。2018年,我市開展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全域開展美麗生態牧場創建,保留養殖場進一步減少。2019年底,我市15家養殖場均通過市級美麗牧場驗收,12家通過省級美麗牧場驗收,8家完成‘百場引領千場提升’創建?!?/p>
為生豬增產保供,我市還積極招商引資,新(擴)建了多個生豬養殖場。志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二期擴建工程投產后,可年產生豬1.2萬頭;康寧藏香豬養殖有限公司新建場投產后,可年產生豬3萬頭;康潤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場投產后,可年產生豬10萬頭;清山農牧有限公司養殖場投產后,可年產生豬12萬頭,將大大提高我市生豬自給率。
稻蝦共作
漁業綠色發展行動:稻漁綜合種養“一田多收”
省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創建是我市推進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我市已創建了8家省級及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全市規模以上池塘養殖場實現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全覆蓋。11月24日,省農業農村廳驗收組來永驗收創建工作,認為我市基本達到示范縣要求。
此外,稻漁綜合種養“一田多收”也是我市漁業綠色發展的一大亮點。如富產農業發展公司第一期稻蝦地106畝,中間稻田用來種植水稻,稻田外圍的水溝用來養殖小龍蝦,稻田四周種有容易吸引赤眼蜂(稻飛虱、二化螟等水稻害蟲的天敵)的花草,有效防治病蟲害,讓水稻少喝農藥。今年,全省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暨化肥定額制工作推進現場會在我市召開,與會專家紛紛到富產農場實地考察學習。
目前,我市這樣“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已有兩家,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達到8100畝,項目區減肥減藥50%以上,畝均增收3000余元,全面助力漁業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明年,我市還計劃創建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縣。
我市啟用“浙樣施”智慧施肥平臺
農田環境美化提升行動:“秸稈換肥”全省首創
從前,我市每年產生廢棄秸稈3100余噸,處理難度大。近幾年,我市在全省首創“秸稈換肥”收貯運服務體系,以唐先鎮為試點向全市域推開。目前,全市已設立區域分級換肥站4處、村級換肥點23處,年均利用廢棄秸稈2500噸,秸稈露天焚燒大幅減少,直接或間接推廣商品有機肥6000噸。
農業部、省農業廳專家認為該模式是秸稈綜合利用的革命性創新,向全省推廣。原副省長孫景淼在《浙江政務信息(專報)》上批示,要求總結并借鑒好我市“秸稈換肥”經驗。我市“秸稈換肥”還參評了浙江省民生獲得感示范工程。
此外,我市一直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截至目前,我市已竣工高標準農田面積達25萬畝,在建項目全部建成后高標農比重可達91.88%。近年來,我市還先后在石柱鎮姚塘村糧食功能區和龍山鎮橋下東村建設了4條總長4000多米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渠,每年攔截農田氮磷流失量3噸以上,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游客采摘葡萄
農業綠色經濟壯大行動:“地標”引領打響品牌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大力培育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個“地標”農產品(永康方山柿、永康五指巖生姜、永康舜芋、永康灰鵝)、5個綠色食品、67個無公害農產品,糧食生產功能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證1.07萬畝,綠色優質農產品比例達66.14%。
以舜芋為例,為提高產品價格,促進農民增收,我市通過統一采購農資、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生產服務、統一營銷品牌等手段,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單位產出。近幾年,舜芋不僅登上“雪龍號”科考船,還搭上“互聯網+”快車,為農戶打開全新的銷售渠道。本地用戶手機下單,新鮮舜芋當晚就能上餐桌。
在鼓勵支持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主體申報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同時,市農業農業局還強化監督檢查,建立退出機制,維護好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