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方巖聞名遐邇,歷來是各地游客的優選“打卡地”。而在該風景區的馬頭山麓,劉英烈士陵園巍然矗立,成為我市廣大干部群眾心中的理想信念豐碑。
這處紅色地標,讓秀美山河增色,為時代精神鑄魂,與日月星辰同輝。
劉英烈士陵園
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近日,融媒記者走進劉英烈士陵園,通過采訪有關人物,重溫革命戰爭年代的烽火記憶,感受理想信念的強大力量,探尋新時代下烈士精神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記張貴卿烈士光輝的一生
張貴卿(原名高一飛)出生于1908年。1933年初,他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反帝同盟和“左聯”,從事學運工作,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4年11月,張貴卿與妻女同時被捕,被判刑10年。在南京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看守所,他年僅一歲的女兒被折磨病死,他本人也被折磨得患了嚴重肺病。面對殘酷折磨,他沒有退卻,而是強忍著失女之痛,堅持斗爭。1937年8月,國共合作,張貴卿等一大批共產黨人被無條件釋放。
出獄后,張貴卿根據組織安排,先后擔任中共浙東臨時特委書記,中共處屬特委委員、組織部長,中共臺屬特委常委、組織部長,中共衢屬特委書記等職,為中共恢復組織和發展黨員做了大量工作。皖南事變后,國共合作形勢日益惡化。張貴卿隱蔽在龍游縣會澤里村,堅持領導衢州地區黨的工作。1942年3月,張貴卿因叛徒告密再次被捕,被押解到永康方巖。
第二次被捕后,擁有豐富獄中斗爭經驗的張貴卿不僅經受住了敵人的嚴刑拷打,還針對監獄當局克扣“政治犯”伙食費的行徑,發動難友們開展絕食斗爭。
1942年5月,日軍發動浙贛會戰,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準備撤離方巖。5月15日,張貴卿同即將出獄的難友分析:“我的命運不外乎三種:一是帶走,二是釋放,三是殺掉。像我這樣身患重病的共產黨干部,帶走是個累贅,釋放又不甘心,因此敵人很可能會把我殺掉。”預感自己可能被殺害,隨后兩天,張貴卿寫下1封信、3首詩,請即將出獄的難友帶給自己的妻子。詩中寫道:“游方和尚去又來,帶病身子土半埋。閑散心情閑散樂,何須再上法雨臺。此來分明不再來,半抔黃土將身埋。輕生重死何足道,一粒石子筑基臺?!?/span>
5月18日凌晨,張貴卿懷著對親人的深深眷戀和對革命的執著追求,和劉英一起英勇就義,年僅34歲。
劉英烈士陵園坐落于方巖風景區馬頭山麓,是為紀念一生踐行“赤心獻革命,決然無返顧”誓言的劉英同志而建。 陵園始建于1953年,1982年重修,1988年被定名劉英烈士陵園,由聶榮臻題寫園名。1992年,為紀念劉英烈士犧牲50周年,社會各界自發捐款250余萬元,擴建陵園。 現劉英烈士陵園總面積50畝,集墓、館、碑、亭等于一體。園內建有劉英烈士墓、張貴卿烈士墓、永康十三烈士合墓。粟裕為劉英烈士題寫墓碑。 陵園的東側建有革命紀念館,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紀念館內展出相關的文字圖表、革命先烈及有關領導人活動圖片、歷史文物、烈士遺物等。 劉英烈士陵園全年對外開放,免費參觀。 劉英烈士陵園是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省直機關主題黨日教育基地,是各地黨政機關、中小學校及社會各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黨性教育的“打卡地”。我市少先隊員、團員、黨員宣誓時,也總是選在此處。初心得以砥礪,理想在此啟航。據粗略統計,該陵園每年接待量達10萬人次。